注册
  • 广东都市网欢迎您!

推荐:弘揚非遺文化,香港大角咀廟會備乐迎美妙节日季,星寰多元体验点天维信通CBC Tech与Ci

主页 > 广东都市网 > 资讯 > 正文
>

弘揚非遺文化,香港大角咀廟會備受關注

[提要]...

近日,由旺角街坊會主辦,油尖旺民政事務處協辦及贊助的“第十六屆情繫大角咀廟會‧香港社區藝術節”於2023年12月29至31日完美落幕。這項香港本地的盛事活動,以“福全街洪聖廟”為核心,慢慢延展成為香港本地最大型的廟會主題活動,近年更是加入大量藝術文化元素,演變成“社區藝術節”。至今已成功舉辦了16屆,且本屆為疫情後首次復辦,活動3日,現場人流潮湧,豐富多彩的活動環節為市民帶來了一場融合傳統與現代的精彩盛宴。這場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盛事,透過繽紛多元的環節,吸引了無數市民和遊客到場參與,現場人流湧動。

(1231日活動開幕禮現場嘉賓大合照)

是次活動一連3日,期間隨處可見不同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元素,包括於不同場地中擺放的傳統手工藝攤位、漢服體驗、木偶戲體驗、書法教學、水墨畫展覽及現場教學、彩帶龍工作坊、國術功夫表演、傳統雜技、四川變臉、夜光龍、夜光獅、漁燈舞、彩帶龍比賽、紮作技藝,以及千人盤菜等,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給,可說是非遺的盛會,為市民遊客提供了一個瞭解和感受本土文化的平台。

大力弘揚香港非遺文化,引大批香港民眾關注

12月31日晚登場的“夜光秀”系列演出最是讓人印象深刻。“500呎夜光龍”和“LED夜光獅,還有來自沙頭角沙欄嚇村的“魚燈舞”,以及“生命工場”帶來的“彩燈方陣”、由中國香港彩帶龍運動總會組織的“夜光彩帶龍”等表演壓軸出場,瞬間掀起了大角咀廟會的高潮,同時喚起了現場數萬人關注這一系列的香港非遺文化項目。

(500呎夜光龍甫出場,即點燃現場氣氛)

(來自沙頭角魚燈舞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紮根大角咀數十年的“郭氏功夫金龍醒獅團”(郭氏),亦為今屆活動帶來了另一高潮——“十八醒獅梅花樁”。18頭高椿醒獅,代表香港十八區市民和平順景,紛紛在椿上飛躍翻騰如覆平地,擺出栩栩如生的威猛造型,並最終在表演過程中加入以竹竿為支撐的高空“梅花椿”陣,醒獅們齊齊步步高高升,屹立於高空竿頭,配合漫天紙炮,場地震撼,驚險萬分,引得圍觀市民“大呼小叫”,手機、攝影機應接不暇。

(18醒獅色彩各異配上艷麗紙炮,場面華麗)

海內外文化匯聚,彰顯中華文化魅力非凡

除了往屆每年都會有的舞龍舞獅重頭戲,穿插於活動不同環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節目也十分出彩。來自香港傳統技藝拓展協會的四川變臉和雜技展演近距離讓市民感受千里之外的民俗風彩。來自中國香港彩帶龍運動總會的“彩帶龍”教學及展演則讓香港市民率先感受到了這個同時結合了龍藝、扯鈴、體操、舞蹈、武術技藝,並於近年在國內多地受到民眾熱捧的新興運動項目。來自國風雅集的“漢服展示”和來自本地時裝團隊的“裙褂秀”則是將當前的“國潮熱”在台上台下原地引爆。

(變臉大師走入群眾親民獻技,技驚四座)

(十多種不同的民族民間舞全天侯不間斷於舞台上展演)

(新興運動彩帶龍結合了龍藝、扯鈴、體操、舞、武技藝,吸引大批市民嘗試)

大會今年特別邀請到了來自佛山、中華台北和新加坡和三地的國術龍獅團訪港參與,舞龍舞獅之外,更為香港觀眾先後獻上不同形式的鼓陣表演,傳承下來的鼓點配上新的編排,但傳統鼓藝講求氣勢、合拍的精神內核不變,撃鼓時表演者的精、氣、神都投入其中,極富感染力,現場鼓聲轟鳴,氣勢強大,讓路人紛紛為之鼓舞。這次表演同時也是海內外團隊第一次即場合作表演,意義非凡,亦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生命力強勁,在海內外都有著大批的愛好者和傳承人。其他諸如武術表演、中國民族舞、葫蘆絲演奏、民歌獻唱、木偶戲等多種多樣的非遺項目穿梭於舞台與人群之間,使人倍感新鮮。

(精彩的鼓陣表演現場鼓聲轟鳴,極富感染力)

多元民俗體驗,提升居民文化自豪感

動態的節目精彩,靜態的項目也不遜色。著名畫家何業生先生、書法家江威揚先生、香港藝術發局成員及香港視藝創新教育學會主席陳雪儀博士等都在活動首兩天的不同環節中向公眾展示了傳統書法、水墨畫 “濃淡皆宜” 的美感。除了即席揮豪,更有現場教學,不少青年人和市民都把握機會,或是淺嘗國學門道,或是乘機取經,作品完成後除了帶走留念,更有不少即時“貼堂”,供同好共賞,真正做好“全民參與”、“國學入區”。

(著名畫家何業生先生作品現場展覽)

(書法家江威揚先生即場教學,帶領市民體驗書法之美)

與此同時,廟會期間,福全街街道兩旁都設置了近百個文化攤位。內容從傳統美食、手工藝品、民俗飾品到新興非遺文創都有,琳琅滿目的攤位展示了各式各樣的文化元素,這些攤位元不僅吸引了大人們的目光,讓大小朋友在參與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體驗濃厚的地方特色。

(福全街街道兩旁都設置了近百文化攤位)

豐富的活動不僅於此,12月31日夜晚,一場盛大的“千人盆菜宴”在福全街街道上拉開架勢,隆重“開飯”。盆菜,又稱食盆,是香港本地在節慶活動中重要的社會實踐形式非遺項目,是新界本地宗族鄉村傳承了數百年,保留至今的一項獨特飲食文化,不但起著維繫族群的作用,而且具有確認宗族成員身分的社會功能。新界本地圍村傳統會在宗族祭祀、打醮、婚嫁、添丁"點燈"、祠堂開光等場合,烹煮盆菜以饗族人,族人圍坐而食,象徵團結。這場規模宏大,場面壯觀。“千人盆菜宴”不僅是味覺的盛宴,更是一次深入交流的好機會。社會各界人士及海內外市民遊客在宴會上,人們可以結交新朋友,分享彼此的故事和經歷。同時,通過此傳統活動,民眾也可以感受到社區的凝聚力和文化的傳承。不少現場的朋友都說自己並非居住在本區,但都忍不住每年爭取回來感受如“大家庭”般的熱鬧氣氛。

(規模宏大人盆菜宴開百席,場面壯觀)

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並非一日之功。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許多本土文化逐漸被淹沒,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各地政府或組織都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上述多種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於“情繫大角咀廟會‧香港社區藝術節2024”的多元呈現,正是大角咀社區乃至香港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成功案例之一。在未來的日子裡,讓我們期待有更多類似的文化活動,為廣大市民遊客帶來更多的文化體驗,大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持續發展和傳承。



(正文已结束)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

推荐阅读:叶紫
返回首页
Copyright 2002-2019 广东都市网 版权所有 本网拒绝一切非法行为 欢迎监督举报 如有错误信息 欢迎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