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广东都市网欢迎您!

推荐:【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暑期社新豪轩门窗华南直营1号店盛装启山水比德上市的公共之路

主页 > 广东都市网 > 资讯 > 正文
>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暑期社会实践】之白沙茅龙笔

[提要]【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探索江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白沙茅龙笔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笔是文房四宝之一。白沙茅龙笔...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探索江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白沙茅龙笔

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笔是"文房四宝"之一。白沙茅龙笔是以植物纤维创新制笔的杰出代表。茅龙书法"独树一帜",学习、效仿者甚众,有力地推动了茅龙笔的流传、生产、发展。自茅龙笔由明代理学家、诗人、书法家陈白沙先生创制以后,江门市蓬江区、新会城一带逐渐开始生产。近几年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里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的风潮。

此次调研活动为了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的现状及其发展,分析白沙茅龙笔制作处于低迷的原因、发展的局限所在以及该如何更好地发展。因传统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如何让传统工艺更好地迎合时代的发展,这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调研小组由队长张喆,队员麦瀚,叶龙威,林武俊,以及指导老师万崇勇组成。

初步了解--江门文化馆

2021年7月18日上午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社会实践团首先来到了江门文化馆。

观看茅龙笔制作工艺视频学习中

成员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了解,学习了白沙茅龙的制作过程与方法。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主要经选裁、锤砸、浸泡、刮青削草、捆绑装饰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而对于不同季节的茅草也有不同的处理手法。因不同季节茅草的软硬程度的不同,其浸泡时间不同,这就要凭借手艺人丰富的经验来控制时间长短。时间过长,草料变色,破坏茅草的纤维,影响笔的使用寿命;时间不够,影响笔的使用效果。

文化馆内调研中

亲自体验一把

进一步探索--新会冈州画院

第二站,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冈州画院,小组一行人到达新会冈州画院后,在张瑞亨老师的带领下先行参观了白沙茅龙笔等艺术品。茅龙笔挥毫,书法独特,笔划中留有空隙,形成其它书法难有的"飞白",笔画顿挫、拙重,别具一格,是其他毛制笔所不能替代,且己历数百年至今仍为书法界推崇、 乐意使用。

画院内白沙茅龙笔展示

在进行初步了解之后,小组成员很荣幸能请到张瑞亨老师亲自为我们展示使用茅龙笔进行现场作书画。

张瑞亨老师现场书写中

张瑞亨老师现场作画中

张老师亲自书写的"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为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

张瑞亨老师现场书画作品展示

小组成员同张老师及其书法作品合照

张瑞亨老师的作品书写刚劲有力,飞白流利,气势豪放,尽显力量之美。

身临其境--与张瑞亨老师对话

在对白沙茅龙笔进行初步了解之后,小组成员对张瑞亨老师进行了简单的采访,张瑞亨老师并在办公室为我们讲述了他与江门白沙茅龙笔的历史渊源。

在对张老师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张瑞亨老师是受家中破旧茅龙笔的感染,张瑞亨老师自幼迷恋书法,因偶然机会发现存放于家中破旧的茅龙笔,甚是喜爱,1975年开始接触白沙茅龙笔制作工艺。

张瑞亨老师告诉我们,新会人习惯把茅龙笔叫做‘风水笔’,因为茅龙草有"草根变龙头"的传说,所以人们相信使用茅龙笔会带来兴旺发达等吉利的事情。茅龙笔在抗战时期逐渐没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白沙茅龙笔在新会工艺美术厂开始恢复其制作和生产。当时年仅17岁的张瑞亨老师进入工厂学习雕刻茅龙笔龙头,也因为对白沙茅龙笔的热爱让他坚持至今。即便是新会工艺美术厂因为经济效益不佳改成了制衣厂,张瑞亨老师也一直再坚持。继续不断锤炼茅龙笔的制作和使用技艺,他在茅龙草堂、冈州画院制作茅龙笔,研究书画,并把自己制作的茅龙笔推荐给书画艺术家和书法爱好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白沙茅龙笔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经几十年的风雨春秋,在张瑞亨老师的不断努力下,茅龙笔渐渐回转了生机。

有感--非遗文化的传承会在时代的需求中不断重生。

通过这次的调研实践,小组成员如获至宝。从一直坚持研究白沙茅龙笔文化,从传承制作技艺到研制新式茅龙国画笔,再到创作茅龙笔书法绘画技法、研究刻字技术,开展茅龙笔文化讲学,设计周边产品……古人手中一捆简简单单的茅草,在他的不断努力下逐渐焕发生机,在现代文化里得到保留和传承。不仅仅是因为白沙茅龙令人感叹的传统技艺,也是因为张瑞亨老师多年的坚持与信念深深触动了我们。正如张瑞亨老师所说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工艺美术品如果没有经济价值的支撑,很容易被抛弃在时光的长河里。非遗的传承只靠热爱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开发它的经济价值,让更多人了解茅龙笔,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老师道别后,这次调研实践告一段落,但是老师带给我们的知识和触动却是经久不散的。

大部分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表面。让大家更多的去主动了解传统文化,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青年关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在下一代中继续传承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相信正如张瑞亨老师所说 "只要用心去做,不断创新发展,技艺就不会消失,非遗文化的传承会在时代的需求中不断重生。"

"茅龙墨韵 非遗传承"本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广东江门白沙茅龙笔"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图片来源: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好好调研队

文字来源: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好好调研队


(正文已结束)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

推荐阅读:漆思
返回首页
Copyright 2002-2019 广东都市网 版权所有 本网拒绝一切非法行为 欢迎监督举报 如有错误信息 欢迎纠正